DC-WORLD-强夯网

在西北黄土丘陵地区由于地形条件限制,城市发展空间较小,因此实施削峁建塬、填沟造地等是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空间拓展的重要战略。在建设过程中,必然会存在十几米甚至上百米高的填筑体。本项目是国内首次使用20000kN•m超高能级强夯处理经分层碾压(或分层强夯)后的填筑体,使回填土分阶段再压缩,大幅减少场地的工后沉降,缩短填筑体压缩达到稳定时间,缩短填土地基交地使用时间。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、重型动力触探试验、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检测强夯效果,结果表明夯后夯间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=345kPa,有效加固深度达18m以上,夯后土的干密度为1.77~1.82g/cm3。本文针对西北某高填方工程,对20000kN.m超高能级施工开展相关试验工作,可供地基处理设计、施工、检测借鉴,为规范编制提供参数依据。

0 引言


高能级强夯法可以一次性处理深厚地基土,能够有效地改善回填土和原地基的压缩性,消除湿陷性,减少填土分层,减少土方交叉作业的影响。国内高强夯地基处理能级由12000kN.m发展到18000kN.m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15000kN.m能级强夯试验于2005年10月在大连某原油罐区首次实施,16000kN.m能级强夯试验于2005年12月在大连取得成功,2008年5月国内首次18000kN.m能级强夯试验在珠海高栏岛取得成功。至此,近8年的时间里,强夯的施工能级再无提高。此外,国内各地基处理规范对强夯均做出了相关规定,目前各规范对强夯规定的最高能级为18000kN.m,其中: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》(JGJ79-2012)最高能级为12000kN.m,《钢制储罐地基处理技术规范》(GB/T50756-2012)最高能级为18000kN.m,《复合地基技术规范》(GB/T50783-2012)强夯置换最高能级为18000kN.m。


在西北黄土丘陵地区由于地形条件限制,城市发展空间较小,城市发展基本沿河谷地带布局,属于线性城市。西北某典型的线型城市,建设用地极为紧缺,城市半径每增加1公里,增加建设用地仅不足700亩。由此导致的交通、空间资源、城市功能设施矛盾极为突出。因此充分利用荒山荒地,“上山建城”,横向发展,形成科学的城市肌理,几乎是西北山区城市发展的唯一选择。在“上山建城”中势必存在削峁建塬、填沟造地等大挖大填工程。在建设过程中,也必然会存在十几米甚至上百米高的填筑体。传统意义上的高填方场地由于填筑体过厚,需经一段很长的静置稳定时间后方可投入使用,大幅增加了造地的时间和经济成本。运用20000kN.m以上超高能级强夯处理经分层碾压或分层强夯后的填筑体,使回填土分阶段再压缩,大幅减少场地的工后沉降,缩短填筑体压缩稳定时间,缩短填土地基交地使用时间。因此针对西北某高填方工程,对20000kN.m超高能级施工开展相关试验工作,很有必要。同时可为类似场地的地基处理提供依据。

1 场地概况


本次试验场地位于西北某填沟造地工程。试验场地填筑体填料为黄土梁峁挖方料。试验场地大小为50m*50m。由于原始地貌不同,试验区回填厚度自西向东从14.46m至22.16m逐渐递增。试验前场地经分层回填,填筑体压实度为0.93左右。回填方式为:试验场地地面标高以下0至3.62m采用分层碾压回填,地面标高以下3.62m至11.38m采用分层强夯夯实,夯击能级为3000kN.m,地面标高以下11.38m至原地表采用分层碾压回填。回填后填筑体经压实度检测,满足压实度不小于0.93的要求。试验场地平面如图1所示,强夯试验场地剖面如图2所示。


试验施工时间:2016年5月18日,20000kN.m超高能级强夯地基处理试验正式施工,至2016年5月25日900㎡试验区全部施工完成,试夯工期共计8天。


图片1.png

图1 强夯试验场地平面图(图中标注尺寸均为m)

Figure 1 Dynamic compaction test site plan (dimension are meter in the figure)


图片2.png

图2  试验场地1-1剖面示意图(图中标注尺寸均为m)

Figure 2 test site 1-1 section sketch(dimension are meter in the figure)

2 强夯试验方案设计


20000kN.m能级试验设计参数共分五遍进行。


第一遍20000kN.m能级平锤强夯,夯点间距为12.0m,收锤标准按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0cm且击数不少于18击控制,施工完成后及时将夯坑填平;


第二遍20000kN.m能级平锤强夯,夯点间距为12.0m,夯点位于第一遍4个相邻夯点中心,收锤标准按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0cm且击数不少于16击控制,施工完成后及时将夯坑填平;


第三遍15000kN.m能级平锤强夯,夯点位于第一遍或二遍相邻两个夯点中间,收锤标准按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20cm且击数不少于15击控制;


第四遍为一、二、三遍夯点的原点加固夯,夯击能3000kN.m,夯点位置与一、二遍夯点重合,收锤标准按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cm且击数不少于9击控制;


第五遍为2000kN.m能级满夯,每点夯2击,要求夯印1/3搭接。满夯结束后整平场地。


夯点布置图如图3所示,试验区域现场情况如图4所示。

图片3.png

图3  20000kN.m能级强夯试验夯点及检测点布置图

Figure 3 20000 KN.m energy level dynamic compaction test and testing point arrangement of tamping points


图片4.png图片5.pn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  (a)场地北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(b)场地南面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(a)north of the field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(b)south of the field

图4 试验区域现场照片

Figure 4  Test field

3 强夯试验分析


强夯试验进行了单点夯试验、群夯试验,为更加有效的评价强夯试验地基处理效果,本次检测采取了几种检测手段:夯前夯后钻孔取土土工试验、浅层平板载荷试验、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。


3.1 单点夯试验


为了监测夯坑周围隆起情况,本次试验针对第一、二遍主夯点和第三遍插点夯进行了单点夯试验,在夯坑周围设立隆起观测点:以夯点中心向外3m、4m、5m、6m、7m相互垂直的方向各设5个监测点,两组观测点示意图如图5所示。

图片6.png

图5 单点夯试验示意图

Figure 5 Single-point tamping test schematic diagram


以第一遍20000kN.m能级单点夯的隆起观测情况为例,夯点位于试验区的中心,从各观测点隆起数据来看,靠近夯点的三个观测点隆起较为明显,隆起量均小于30cm, 4号和5号观测点距离夯点中心6m和7m,其隆起量均小于5cm,说明20000kN.m能级强夯的夯击侧向影响范围在6.0m左右,由此可见夯点间距设计比较合理。第一、二、三遍点隆起观测情况如图6~图8所示。

图片7.png

图6 第一遍20000kN.m 单点夯累计隆起曲线

Figure 6  The first time 20000 KN.m single-point tamping curve of uplift

1481452399258057.png

图7 第二遍20000kN.m 单点夯累计隆起曲线

Figure 7 Second 20000 KN.m single-point tamping curve of uplift

1481452429422218.png

图8 第三遍15000kN.m单点夯累计隆起曲线

Figure 8 Third time 15000 kn. M single-point tamping curve of uplift


3.2 群夯试验


(1)第一遍20000kN.m能级夯点共9个,夯击数平均为18击,末两击平均夯沉量均控制在了30cm之内。夯坑平均深度5.09m, A1B5、A1B3、A1B1夯点一侧夯坑深度相对较浅,造成坑浅的原因是该排夯点靠近山体,底部回填厚度约为15米,其他各排回填厚度均在20米以上。夯沉量与击数关系见图9。

图片10.png

图9  第一遍20000kN.m 夯沉量与夯击击数曲线图

Figure 9 First pass 20000 KN.m settlement - Tamping number 

of graph


(2)第二遍20000kN.m能级夯点共4个,夯击数为16击,末两击平均夯沉量均控制在了30cm之内。夯坑平均深度4.52m,夯坑深度差异较小。夯沉量与击数关系见图10。 

图片11.png

图10  第二遍20000kN.m 夯沉量与夯击击数曲线图

Figure 10 Second 20000 KN.m settlement - Tamping number of graph


(3)第三遍15000kN.m能级夯点共12个,夯击数为15击,末两击平均夯沉量均控制在了20cm之内。夯坑平均深度3.44m,夯坑深度差异较小,夯沉量与击数关系见图11。

图片12.png

图11  第三遍15000kN.m 夯沉量与夯击击数曲线图

Figure 11 Third time 15000 KN.m settlement - Tamping number of graph


(4)第四遍3000kN.m能级夯点共25个,夯击数为9击,末两击平均夯沉量均控制在了10cm之内。夯坑平均深度1.06m,夯坑深度差异较小,夯沉量与击数关系见图12。

图片13.png

图12  第四遍3000kN.m 夯沉量与夯击击数曲线图

Figure 12  The 4th 3000 KN.m settlement - Tamping number of graph


通过群夯试验得出的夯沉量与夯击击数曲线图分析可知,第一遍20000kN.m点夯在夯击15击左右时每击的沉降逐渐趋于稳定,第二遍20000kN.m点夯在夯击13击左右时每击的沉降逐渐趋于稳定,第三遍15000kN.m点夯在夯击12击时每击的沉降逐渐趋于稳定,第四遍3000kN.m点夯在夯击8击时每击的沉降逐渐趋于稳定。


3.3 夯前、夯后钻孔取土土工试验分析


本次试验共进行钻孔(探井)取土7孔,强夯试验前进行3孔,强夯试验后进行4孔,其中3孔位于夯间,1孔(T4)位于夯点。测试超高能级强夯处理前后的深部土层的干密度,评价经高能级强夯后的场地土层压实度。

图片14.png

图13 夯前、夯后不同深度土层的干密度曲线

Figure 13 Before and after the ram of different depth soil dry density curve


如图13所示,在强夯施工前,经干密度试验,其干密度平均值为1.69g/ cm³,压实度为0.93。强夯施工后,夯间干密度平均值为1.77g/ cm³,夯点干密度平均值为1.82g/ cm³,经高能级强夯处理后,夯后干密度较夯前增加近0.1 g/cm³,压实度提高至0.97以上,强夯处理效果明显。


3.4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分析


本试验区域夯后共进行浅层平板静载荷试验3处(编号为P1~P3,三点均位于夯后夯间,压板采用方形刚性承压板。试验预估荷载1000kPa,前6级分级荷载为100kPa每级,加至600kPa后,分级荷载调整为80kPa每级,最终加至1000kPa或达到《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》(JGJ130-2015)中规定的其他终止条件的荷载。载荷试验的p-s曲线见图14。

图片15.png

图14  载荷试验p-s曲线

Figure 14 Load test p - s curve


由图14可知,各试验点静载检测结果基本相似,特别是加载量在0~400kPa之间三个试验点的p-s曲线基本重合,说明地基处理后较均匀。加载到1000kPa时,沉降量均小于70mm。p-s曲线没有陡降段,基本属于缓边型,且未见明显比例界限,因此取s/b=0.01(即沉降量为10mm)所对应的压力为各试验点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:

P1:fak1=334kPa;P2:fak2=348kPa;P3:fak3=352kPa;


经计算,3处试验点静载荷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%,根据规范取其平均值为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,即fak=345kPa。


3.5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分析


对试验区域在强夯施工前后各进行了3孔连续动力触探试验(强夯处理前3孔编号为HQ01~HQ03,强夯处理后3孔编号为HH01~HH03,强夯处理后的试验孔位于夯间),各孔夯前、夯后平均动探锤击数对比见图15。

1481452488232277.png

图15 夯前、夯后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对比曲线

Figure 15 Before and after the ram heavy dynamic penetration 

number contrast curve


由图15,在18m~20m范围内强夯加固效果明显,夯前平均锤击数13.8击,夯后平均锤击数21.5击,击数增加55.8%,在处理深度范围内,地基土整体密实度有了较大提高,强夯整体效果明显。


3.6 夯前、夯后场地沉降量对比分析


试夯区夯前场地平均标高1043.36m,夯后场地标高是1042.61m,场地强夯后整体沉降为75cm。场地各遍夯沉量如图16所示,场地各遍强夯后总体夯沉量分别为22cm,9cm,12cm,21cm,15cm。场地第一遍20000kN.m能级夯点个数为9个,而第二遍20000kN.m能级夯点个数为4个,因此第二遍强夯后场地总体沉降量相对较小。从相对于平均18m厚的填筑体来看,总体压缩量75cm,填筑体每米厚度平均压缩近4cm,压缩量显著。可见,分层压实(夯实)填筑场地经超高能级强夯分阶段再压缩后,场地工后沉降量大幅减少。不同夯击遍数下场地沉降量曲线如图16所示。

图片17.png

图16  不同夯击遍数下场地沉降量曲线图

Figure 16 Ground settlement curve under different tamping times

4 结论


本文在压实(或夯实)的填土地基上进行了国内首次20000kN.m超高能级强夯试验研究,对试验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。获得了20000kN.m能级强夯处理压实(或夯实)填土地基的处理效果,形成了分层压实(或夯实)填土地基分阶段整体再压缩的处理理念,同时将国内强夯向更高能级推进,为地基处理规范的修编积累了数据。


(1)本次20000kN.m超高能级试验尚属国内首次,提出了在大厚度分层压实(或夯实)填土地基上进行超高能级再处理理念,该理念可大幅缩小填土地基的工后沉降,缩短填土地基交地使用时间,提高土地使用价值,便于投资回收和进行后期建设。


(2)从试验性施工来看,经20000kN.m超高能级强夯地基处理后,整个场地的沉降变化较大,夯前场地标高为1043.36m,夯后场地标高降为1042.61m,场地强夯后整体沉降75cm。超厚(18m以上)分层压实(夯实)填筑场地经超高能级强夯分阶段再压缩,降低了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。


(3)根据夯后的检测分析,20000kN.m能级在大厚度压实(或夯实)黄土填土地基的处理深度超过18m,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可达345kPa。


(4)在检测方法上,除了常规的动力触探试验和静载荷试验,还增加了干密度对比试验并辅以场地沉降对比分析,可供大厚度填土地基和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参考。


参考文献:

[1] 韩晓雷,席亚军,水伟厚,刘  坤. 15000kN.m超高能级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应用研究[J].水力与建筑工程学报:2009, 7(3): 91-93.(HAN Xiao-lei, XI Ya-jun, SHUI Wei-hou, Liu Kun. Application and study of Utra-high dynamic compaction with 15000 KN.m in treatment of collapsed loess. [J].  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, 2009, 7 (3) : 91-93.)

[2] 王铁宏,水伟厚, 王亚凌. 对高能级强夯技术发展的全面与辩证思考[J].建筑结构:2009,39(11):86-89.(WANG Tie-hong ,SHUI Wei-hou , Wang Ya-ling. Thinking of high energy level dynamic compaction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.[J].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, 2009, 33 (11) 6:86-89.)

[3] 王铁宏.新编全国重大工程项目地基处理工程实录[M]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,2005.(WANG Tie-hong. New major national foundation treatment works projects record of China [M]. Beijing: China Architecture&Building Press, 2005.)

[4] 詹金林,水伟厚,何立军,成小程. 18000kN.M能级强夯处理深厚填海碎石土的试验,工业建筑, 2010,Vol40,No.4. pp96-99.(ZHAN Jin-lin, SHUI Wei-hou, HE Li-jun , CHENG Xiao-cheng. Experiment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thick gravel soil for marine reclamation land using dynamic compaction 18000 KN.M, industrial building, 2010, Vol40, No. 4. Pp96-99.)

[5]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. JGJ7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[S]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2. (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. JGJ79 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 treatment of buildings[S]. Beijing: China Architecture & Building Press, 2012.)

[6] 浙江大学. GB/T 50783 复合地基处理技术规范[S].北京:中国计划出版社,2012. (ZHEJIANG University. GB/T 50783 Technical code for composite foundation [S]. Beijing: China Planning Press, 2012.)

[7]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. GB/T 50756 钢制储罐地基处理技术规范[S].北京:中国计划出版社,2012. (Luoyang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td. GB/T 50756 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 treatment of steel tanks [S]. Beijing: China Planning Press, 2012.)




本文原始作者:水伟厚,董炳寅梁富华

编辑整理:强夯网

转载请注明出处


国强夯网是为广大强夯从业人员创建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

集网站、专家微信群、微信公众号于一体

希望继续与大家一起建设中国强夯网

共同推动强夯事业发展

让强夯更好玩

让工作更有趣

让生活更美好


大家可以通过留言、邮箱、QQ等方式联系小夯

我们的故事,也许就从一条消息开始

邮箱:zgqhw@139.com

qq:3391767672


中国强夯网官方微信公众号DC-WORLD

qrcode_for_gh_0366fb1db3bd_258.jpg



上一篇:【演讲PPT】25000kN·m超高能级强夯加固滨海地区块石抛填地基的试验研究
下一篇:【通知】2017年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公布

Copyright © 2008-2016 强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1326号-3